科普信息网

中华鲟32年来首次未自然繁殖 种群面临灭绝危险

发布时间:2019-11-14 10:07:02 来源:快科技 责任编辑:caobo

中华鲟首次未自然繁殖让人忧心忡忡。据新华网,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濒危鱼类保护学科组近日开展了长江中下游鱼类资源专项调查,调查认定:中华鲟在2013年没有自然繁殖活动发生,野生中华鲟种群面临灭绝危险。据每年长江口监测的数据来看,人工放流的中华鲟占野生比率不到4%,人工繁育的中华鲟可以起到保种的作用,但对中华鲟自然种群的恢复来说如同杯水车薪。

中华鲟首次未自然繁殖 会有什么后果?

图为人工繁育的中华鲟幼苗,中国目前已掌握成熟的人工繁殖中华鲟技术,但如果野生中华鲟不自然繁殖将会是对中华鲟种族繁衍一大重创

今年中华鲟研究所放归的中华鲟,是全人工繁育的子二代,体长已经有70厘米左右,它们出生在2011年12月10日左右。它们要游上2000公里,历经种种磨难,最终幸存者可在今年6月左右到达河海交汇处上海长江口。在这里,它们还要待上3个月,等逐渐适应由江河淡水环境到海水的转化,然后就投入大海的怀抱,直到14年后,它们发育成熟了,再洄游到长江繁育下一代。

中华鲟主要分布于中国长江流域,此外在辽河,黄河,淮河,钱塘江,珠江等水域也有发现。20世纪70年代以后,由于拦河筑坝,阻碍了中华鲟的洄游通道,加之水质污染和有害渔具的滥用,现中华鲟自然资源日益减少。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具有很高的科研、药用和观赏价值,被称为水中的大熊猫。

2011年中国首次实现中华鲟大批量全人工繁殖

2011年中国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成功繁育出约5万尾全人工繁殖的“子二代”中华鲟。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全人工繁殖中华鲟数量最多的一次。

中华鲟研究所副所长杨元金介绍说,这5万尾“子二代”中华鲟是从约10万枚“子一代”的中华鲟受精卵中孵化出来的。所谓“子一代”中华鲟,就是利用野生中华鲟亲鱼,经过人工繁殖培育的中华鲟。

记者从研究所的幼鱼培养箱看到,刚孵化出的中华鲟幼苗还没有发育完全,外形类似蝌蚪,正成群结队在水中畅游。体型稍大的,外形已接近成年中华鲟,呈纺锤形,头尖吻长,体被覆五行骨鳞,看起来非常神气。

2009年,中国成功实现中华鲟全工人繁殖,但最多时出苗不足2万尾。杨元金说:“此前还不能算是大批量。这次成功繁育5万尾‘子二代’中华鲟,标志着我国中华鲟全人工繁殖技术已全面成熟。利用全人工手段保护中华鲟,已成为现实可能。”

工作人员将对这批子二代中华鲟进行野化驯养、强化培育、海化试验等研究工作。争取在明年4月份开展实验性放流。据介绍,这次人工繁殖中华鲟的孵化率约为50%,高于野生条件下的孵化率。由于野生中华鲟产卵受场地、水流以及周围食卵鱼类的影响,孵化率一般低于30%左右。

标签: 中华鲟首次未自然繁殖

上一篇:被冷冻52年的人还能再复活吗?
下一篇:龙泉寺呆萌机器僧 穿着僧袍会佛法还能开玩笑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