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儿科研究所5号手术间,一台名为结肠镜下结肠内置管减压引流的无创手术正在进行。术者是该研究所普通(新生儿)外科主任医师孔赤寰,患者是刚刚出生才5天、体重只有2公斤被诊断为先天性巨结肠。
孔赤寰通过一系列内镜操作,直至看见患儿的腹胀慢慢缓解,减压瓶内持续引流出气和便后才放心离开。整个手术历时不足1小时,患儿目前恢复良好。
据了解,先天性巨结肠是由肠神经元缺如引起,受累肠管发生痉挛狭窄,无法像正常肠道一样蠕动,肠内容物没有办法正常排出,堆积在肠道内,导致病变近端的肠管严重扩张,逐渐形成巨结肠改变。
其主要临床表现为新生儿肠梗阻、顽固性便秘以及反复发作的小肠结肠炎。“由于肠梗阻,新生儿还会有呕吐、腹胀等表现,严重的可导致肠穿孔并危及生命,根治手术是治疗该病的唯一方法。”孔赤寰说,一部分患儿在手术前需要进行盐水灌肠或结肠造口,待可以耐受手术时,再施行根治手术,这个过程通常在3个月或者更长时间。
不过,盐水灌肠和结肠造口都存在明显不足。对于全结肠型、长段型巨结肠患儿,盐水灌肠使用的肛管往往因为不够长度、不够柔软,不能通过狭窄段到达近端扩张段肠腔内进行洗肠和排气、排便。此外,盐水灌肠不能持续进行,达不到持续减压缓解腹胀的目的。
而肠造口是经过腹部手术,找到正常发育和正常直径肠管的远端,切断肠管后把排便口固定在肚皮上,便于排气排便。但同时也增加了手术次数和术后肠黏连梗阻的风险,而且由于造瘘口排出的大量含有消化液和部分已经消化的食物,还可能出现营养丢失和水电解质紊乱。家庭护理不当时,容易使造瘘口周边皮肤感染。
基于多年的临床实践,孔赤寰发明了内镜下结肠内置管持续减压引流技术,相关论文发表于《中华消化内镜杂志》,还获得了实用新型国家发明专利。
“该技术率先应用于先天性巨结肠患儿,通过在患儿结肠腔内放置带有显影材料的软管,另一端接负压吸引装置,在保证患儿消化道的完整的基础上,实现持续减压、粪便肠气引流、缓解腹胀的目的。”孔赤寰该表示,该手术为无创治疗,避免了结肠造口手术。一次置管可以保留1~3个月,甚至可以按照家长和医生的需求保留更长时间。在置管期间,患儿可以正常经口进食,在保留引减压流管期间,每个月可以增加体重0.5-1公斤。
据悉,该研究团队正在尝试将此技术应用于巨结肠类缘病、结肠造口手术后的腹胀以及不明原因的腹胀病例,以减轻患儿疾病及手术痛苦。(作者:张思玮)
新闻排行
图文播报
科普信息网 - 科普类网站
联系邮箱:85 572 98@qq.com 备案号: 粤ICP备18023326号-39
版权所有:科普信息网 www.kepu365.cn copyright © 2018 - 2020
科普信息网版权所有 本站点信息未经允许不得复制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